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第2版:
【口技(vocal imitation)】雜技喬戲類項目。運用口腔模擬表現各種聲響的技藝。上古時,原始人類就模仿鳥獸的聲音,以誘捕獵物,也有為祈神、游戲而作的口技。到春秋戰國時期,才有見諸文字的口技表演。戰國時,孟嘗君的門客中即有“雞鳴狗盜”之徒,在政治上幫了孟嘗君的大忙。他們實際上是練柔術和口技的雜技藝人。到了宋代,口技發展成為雜技的一個行當,有模擬百禽鳴的“百鳥朝鳳”,有表現趣味方言的“學鄉談”等節目,還有專門培養口技藝人的“學象聲叫聲社”。明朝時出現“明春”、“暗春”兩種表演形式。前者為當眾表演,后者為演員藏入幕后、暗春又稱“隔壁戲”,表演各種人情故事段子,如“五子鬧學”、“醉屠歸家”等。著名的段子有《聊齋志異》的“口技”,張潮《虞初新志》的“旺相”一人多角,聽來如千人共吁,萬聲齊作。迨至近代,旺、暗全能的藝人開口笑(尹世林)從“隔壁戲”的幕后走出來,發展了當眾表演的口技藝術形式。此后隔壁戲趨于沉寂,直至退出歷史舞臺。近代還有一種口技形式,稱“腹言術”。嘴不動,聲音從喉部出,似腹中言,因而得名。被用來表演木偶等。…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注:前文“明春”“暗春”對舉,后文“旺”“暗”對舉,恐有誤。